十年前,鄧小樺在《字花》創刊詞中說,香港比以前更需要文學。十年後的今天,是否仍是如此?《字花》編輯盧勁馳說:「我們愈是問香港人何去何從,愈是需要強調本土文學的價值。」
對於譚穎詩來說,中學時讀《字花》有種「偷情」的感覺,因為看這種教科書之外的書會被老師罵:「你是不是不想上大學了!」但潘國靈在創刊號寫西西,讓她開始有點讀懂了《浮城誌異》,開始知道文學評論和讀書報告的分別;欄目「書寫的人」,讓她看到文學界新鮮的面孔,讓她發現作家的年齡不一定和自己相差很遠……然而,《字花》雖然令人耳目一新,譚穎詩卻說:「我並不覺得《字花》很貼近年輕人。」
「那當時的年輕人看什麼?」比譚穎詩年長的盧勁馳在一旁搭嘴問。
「都是八卦雜誌。那時有一本雜誌叫《Yes idol》,當時的年輕人會將上面漂亮的明星相撕下來,用來包教科書。還有一本《U Plus》,是一本免費雜誌,有一點教會背景的。」譚穎詩說。「那時最前衛最貼近我們的是《明報.星期日生活》,而《字花》的文其實好深。」(文/陳奉京)
更多資訊請點進文章連結
文章來源:香港01
http://www.hk01.com/%E5%A5%BD%E7%94%9F%E6%B4%BB/18925/-%E5%AD%97%E8%8A%B1-%E5%8D%81%E5%B9%B4-%E5%9F%B7%E8%A1%8C%E7%B7%A8%E8%BC%AF%E5%8F%8D%E6%80%9D%E5%A6%82%E4%BD%95%E6%9B%B4%E5%B9%B4%E8%BC%95%E5%8C%96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