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要公告

一年推出兩期的淡江中文系系刊《拾幾頁》,第十二期「逃生計畫」數位版即日起正式發行!

「走過探討成人的第十一期,我們在成人世界裡追尋、探索、忙碌、進步;在有笑有淚、有滋有味的生活裡努力活著。面對枯燥或是充滿壓力的現實,本期我們想討論在日常生活裡逃脫的可能,偶爾有一個自我放逐的喘息空間,再重新回到自己原先的道路。」

2017年4月16日 星期日

【康文炳的編輯檯上,和檯下】詹宏志:「我很少做完一件事回來就寫它,通常會放個五年十年⋯⋯」

年輕時,在報社擔任記者,時間是寫作無情的敵人。

截稿時段趕稿的壓力,雖然訓練出俐落的新聞寫作節奏,但年歲增長,益發覺得後遺症不小。

後遺症的源頭,是養成受截稿期制約的慣性,「以結束為開始」來趕稿,不到最後截稿日兵臨城下,總提不起勁認真以對。

擔任編輯工作後,自己也深受其苦,發現這也是在多數同業身上常見的毛病。其實,在截稿日壓力下趕稿,根本的問題並不在對編輯流程造成困擾──大家總在最後一刻交了稿,而是寫作品質的低落。

這裡所說的「寫作品質的低落」,是客觀的,也是主觀的。

客觀的低品質,往往是因為省略了「改寫」的步驟,常見的基本症狀表現在錯別字與句式不順上;較嚴重的,則是細節不足、修辭不當或結構錯亂等等。

主觀的低品質則是──在這個題材的處理上,你其實沒有表現出最好的自己。這就關係到一個嚴肅的後遺症──把時間當敵人,你往往無法讓事實浮現較深刻的意義。

一般新聞寫作,追求的是「5W1H」的簡潔說明,在截稿時間的追迫下,對品質的影響並不大;但在「深度報導寫作」中,缺乏意義揭露的報導,就大大折損了寫作的品質。

要讓我們的所見所聞呈現出深刻的意義,需要花時間思考、感受、蘊釀。美國國家圖書獎獲獎作家亞當.霍克希爾德說:「最有意義的事情,總是要求我們消化、吸收和理解它們意味著什麼。」

詹宏志的寫作算是「與時間為友」的極端,他大部分文章都在旅行之後很久才動筆。「比如阿拉斯加那篇,我寫它的時候距離那次旅行已經十年了。我寫非洲的時候,極可能離我的旅行大概過去七八年。」詹宏志在《單讀》的訪談中說,「我很少做完一件事回來就寫它,通常會放個五年十年才寫,我要確定這個事真的對我有意義。過了十年,如果不在了,就算了,那就不是要緊的事。」(文/康文炳)


更多資訊請點進連結
資訊來源:閱讀最前線
https://news.readmoo.com/2017/04/26/kong-170426-time/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